价值探索纪行 | Bitcoin的根本价值

大家好,我是阿宇。这是本纪行的第 1 篇 目前给自己列了几个非常经典的协议项目,按照以下顺序,逐个进行学习。 1.Bitcoin 2.Ethereum 3.MakerDAO 4.Aave 5.Compound 6.Uniswap 7.Curve 8.EigenLayer 最近首先开始对 Bitcoin 的学习,这是经典中的经典,也是整个区块链“梦开始的地方”。 有意思的是,有人在 2010 年左右就坚定看好,卖房买币。有人则在 2025 年还会脱口而出,这是个“骗局”。 那么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?一些人为何能够穿越噪音,一直坚定持有并坚定看好它的未来呢。 我先是从白皮书(Bitcoin wihtepaper)重新开始进行阅读和学习。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本聪当时所处的背景,以及他们的感受。我先是看了几部关于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纪录片,了解了原因始末,以及当时对于普通民众、银行、政府、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。 【当时的背景】 当时危机最严重的时候,美国最大的一些银行,大多都出现流动性缺乏,并且几乎全部停止对外贷款(信用冻结),大量的企业不能及时补充流动性拿到贷款,周转困难,失业率上升。民众的各种个人贷款也受到严重影响。 麦当劳担心发不了下个星期的员工工资(因为他们存款的美林银行濒临倒闭)。 所以了解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那种经济境遇之后,我很快就理解了 BTC 的真正价值。 虽然那时白皮书还没看几行,因为这不用靠思考,而是靠感受。 所以我想先说一下结论,它的本质,同样也是当初 satoshi(中本聪)设计它的意图:“建立一个无需信任的价值储存与转移系统”。 这意味着什么: 1.它是一个不会倒闭的银行,因为避免了人为的“错误或愚蠢”因素。 (而 2008 年那次因为贪婪的银行家错误地把次贷进行证券化的创新,最终导致金融危机,美国民众纳税的钱被用来救济即将倒闭的银行) 2.这是一个无法被他人拿走你资产的地方 (因为没有人能够控制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,你对你的 BTC 有完全的“所属权”。而你的钱放在银行,其实本质上你有拥有“赎回权”),所以经过 2008 年那一次惨痛的教训之后,很多人意识到了对自己资产所属权的重要性。 3.它不会传统货币那样通胀和贬值 (产出是可预测的,总量和上限也是固定的,所以不会存在传统货币那样通胀的问题) (当然,正是因为这些特性,它对于一个需要经济稳定可预测的社会来说,就存在一些负面问题。) 所以这样看,其实逻辑是挺直接、简单的。 剩下的问题个:“我如何能够知道这个系统能够稳定安全地运行?” 这才涉及到 bitcoin 涉及的细节、共识机制。 另外有意思的是,其实当时电子支付(电子银行转账、信用卡、paypal)已经比较成熟,但 Satoshi 的核心观点是: 这些系统仍然是建立在传统不可信的银行金融体系之上的(而这个体系刚才证明了是多么的糟糕和脆弱)。 所以他才提出了一种“电子现金”。 其实收获还是挺多的,我目前也只读到[Introduction]部分,整体进度大概 10%的样子。

September 4, 2025

价值探索纪行 | 对Bitcoin白皮书深度精读的四点思考

大家好,我是阿宇。这是本纪行的第 2 篇 这一周,我精读了 Bitcoin 白皮书的前六个部分: 介绍(Introduction)、交易(Transactions)、时间戳服务器(Timestamp Server)、工作量证明(Proof-of-Work)、网络(Network)以及激励机制(Incentive)。 虽然之后还有六章技术细节,但这前六章内容,可以说已透彻地阐明了 Bitcoin 整个系统的核心设计、价值主张以及具体的工作方式。 在此过程中,我也发现了中本聪(Satoshi)“老爷子”许多巧妙的设计与细节。 下面,我将把我的主要收获整理提炼,形成四点深入浅出的思考。 一. 用确定的“数字规则”,代替“不那么靠谱”的人为金融系统 在前言(Introduction)部分,他首先列举了现有互联网金融系统的问题。 他承认,即使在当时(2008 年),互联网支付也已较为成熟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运转良好,并且具备信誉。但他认为,其最核心的“缺陷”,是这一切仍然建立在传统金融机构(如银行、结算机构)的信任基础上。 这本质的区别,不在于是否相信一个信誉良好的人会还钱,而在于建立一个无需“相信”对方人品的系统——你借钱给我,不是因为你信我,而是因为我有足额的抵押。所以,这个系统要消除“对信任的依赖”。 从实现上来说,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一个思考点:他选择用确定的“数字规则”来代替“不确定”的人为系统。 这里的“数字规则”是技术与加密算法,而“不确定”则指代了包含人性贪婪及不可预知因素的传统金融系统。事实也证明,2008 年次贷危机的主要诱因正是如此——从业者因贪婪而忽视风险,错误地将低信用房贷进行了“可以将风险转嫁出去”的债券化创新。 二. 他使一个“老”的系统,能够持续兼容不可预测的硬件发展速度。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,中本聪在 2008 年就对 Bitcoin 系统的长期运行展现了深刻的远见。 他在白皮书中提到,考虑到硬件性能的进化,以及人们(节点)进行挖矿意愿的变化,系统将定期自动调整“工作量证明”的难度。 这个细节至关重要。想想今天,科技的发展速度完全超出了多年前人们的想象。一个十几年前的系统,如何适应未来十年、几十年、甚至更久的、不可预测的硬件性能发展?因此,能够定期(实际约为两周)根据全网算力的实时变化自动调整难度,便成了整个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。 三. 他设计了一个“让坏人作恶不如做好人”的激励系统 关于 Bitcoin 网络的激励机制(Incentive)设计,其稳定与安全,完全取决于全球所有“网络参与者”(即节点)的行为。 理论上,如果有人或组织掌握了超过 51%的算力,就可以控制 Bitcoin 网络。但有意思的是,中本聪将所有参与者的利益都与整个系统进行了深度绑定,设计了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的激励系统。 我们假设一个拥有 51%算力的攻击者,若想破坏网络或为自己牟利会发生什么: 首先,这是一个全球分布式系统,个人或组织想集中如此巨大的算力极为困难。 其次,这个准备过程需要不短的时间,在此期间,市场会因为对系统安全的担忧而导致 Bitcoin 价格下跌。 即便不考虑上述问题,当攻击发生时,Bitcoin 的价格也会因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而在极短时间内崩溃。 攻击者即使获得了一些收益,但更重要的是,由于币价崩溃,他投入巨资获得的、超过一半算力的挖矿设备,其价值也会随之大幅缩水。 权衡之下,任何一个理性的算力持有者都会发现,维护网络以获得持续稳定的代币奖励和手续费,远比发动攻击更符合自身利益。 这个系统的精妙之处,不仅在于其去中心化的定位,更在于它将经济激励、技术与人性博弈三者近乎完美地结合,设计出了一套让所有参与者自发维护其安全的共识机制。 四. 关于 Bitcoin 的长期发展,它不仅可以,而且实际上正应该与黄金对标 首先说一个观点:人类的历史,一直在寻找合适的“价值储存物”,从贝壳、粮食到牲畜。最终,一种金属因其耐久、稀有、可分割、便于携带等综合特性,脱颖而出,成为了全球通用的价值储存手段,距今已有大概 2500 年历史。它就是黄金。 而现在,一个运行了十几年、表现同样甚至比黄金更好的“新物种”出现了: 耐久性(数据永不磨损,只要网络存在,价值便永存) 稀有(总量 2100 万枚,写在代码里,无法增发) 易分割(分割黄金需要专业工具,而 Bitcoin 的最小单位“聪”,可精确到小数点后 8 位) 更便于携带(一部手机或一个硬件钱包即可承载。而一些国家交易和大量持有黄金是被限制的) 当然,Bitcoin 的波动性远高于黄金,如果不了解而跟风的人,确实很可能会受到很严重的经济损失。 ...

September 4, 2025